有些景点去逛要看天气看季节,而像古城这种景区一年四季适合游荡。尤其是在冬季这个寒冷的季节自然风光又不是特理想的时候,周末花上一天时间闲逛古城吧。
宣化古城明代为宣府镇,清朝改为直隶省宣化府。解放后,曾属察哈尔省,置宣化市,后改属河北省,直到1963年改市为区,属张家口市至今。距离北京不远,200公里左右,走G6(京藏高速)直达。
那次我借了一辆全顺车,带着近20人周六一天先逛的鸡鸣驿,然后再径直前行开到宣化市。宣化古城就在宣化市里,找到古城附近的城门楼,把车停好后,约好了集合时间,大家就分散游荡了。
停车的位置正好离一座醒目的教堂不远,于是大家就都先徒步到此看一看。
宣化天主堂系宣化教区主教总堂。该堂座落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牌楼西街。清同治年(公元1869年)由樊国梁神父主持修建。同治十一年(公元1872年)艾儒略接任宣化总堂神父后,完成了这座堂的全部修建工程。光绪五年(公元1879年)都士良神父将宣化总堂扩建。光绪二十六年(公元1900年)七月该堂被义和团焚烧。
每次去教堂都能看到一些新人在此拍婚纱照,也许是教堂的背景比较搭调比较意境?有时我心里暗想,要是能有机会再拍婚纱照,我就跑到庙门口去!
过去两年了,也不知道这素不相识的一对新人,现在生活咋样了。我真是瞎操心。
镇朔楼又名鼓楼。坐落在古城 宣化区的中轴线上,南与 拱极楼、北与 清远楼遥相呼应,构成了古城宣化独特的靓丽景观。镇朔楼是宣化古城内最高大、最宏伟的古代建筑,修建干明代早期,历史悠久,与当时大规模的城工同时兴建。明正统初期,宣化、 张家口、 大同一线时常遭受北方蒙古部落的侵扰。年久失修的士城墙已经抵挡不住蒙古铁骑的冲击,边城军民苦不堪言。正统五年(1440年),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罗亨信在宣府大举城工,将l日城墙加宽加高,又在城外包砌砖石,整个工程历时6年。同时,在城内建起镇朔楼,《宣府新城之记》碑文中写道:“即城东偏之中筑崇台,建高楼,崇七间四丈七尺余五寸,深四丈五尺,广则加深之二丈五尺,其檐二级。卜置鼓角、漏刻,以司晓昏。”此碑竖立在镇朔楼之侧。
古城里的几个城门楼子都在一条中轴线上,所以拍这个楼子的背景里就能带出下一个楼子的影子。不论是镇朔楼还是清远楼拱极楼就是古城当年的钟楼,鼓楼吧。
个别的城门楼能登楼参观,票价5元不贵。我得到的时候,售票员吃饭去了,久等不来,只好放弃。
清远楼(又名钟楼)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古城 宣化正中,又名钟楼,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(公元1482年),南与昌平、北与广灵、东与安定、西与大新四门通衡。内实2层,通高25米,楼阁高17米,为3开间,6塔椽,前后明间出抱厦,四周有游廊,支立24根粗大廊柱。上搪为绿色琉璃瓦顶,腰搪、下搪为布瓦顶。梁架斗拱精巧秀丽,循角飞翘,生气盎然。楼上层搪下,悬挂愿额4块,南曰“ 清远楼”,北曰“声通天籁”,东曰“耸峙严疆”,西曰“震靖边氛”。楼内悬有明嘉靖十八年(公元1539年)铸造的“宣府镇城钟”一口,高2.5米,口径1.7米,重约万斤,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。钟声悠扬宏亮,可传40余里,颇负盛名。从清远楼正上方向下看,由7.5米高的青瓦堆积的底座上,高17米的楼身很像十字形的建筑物。楼台底座开有东西南北四个左右对称的拱形城门。
明 朱元璋第十九子曾在清远楼西侧建上谷王府,屯兵以御外夷。1744年, 乾隆皇帝北巡路过 宣化府,投白银10万两重修清远楼。1900年,八国联军入侵宣化,义和团首领大阿吾曾在清远楼鸣钟聚义,率众设伏于城北烟筒山处,痛击联军,杀死德军指挥官约克上校。“文革”期间清远楼遭受严重破坏。1986年,文化部主持对清远楼进了全面修复。1988年,清远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走在城中大道上,仰视清远楼您可感受它的威严与雄大。清远楼高三层,楼顶采用歇山式屋檐构造,整楼皆用青瓦、木材建成。楼上有开间房五间,三间进深房,四周设一环形走廊。楼檐是由堪称工艺品的梁、柱以“升”字形支撑,所以檐角那中国传统建筑式样的反翅,至今看上去仍使人联想到腾空而起的情形。日本的建筑大师 伊东忠太博士曾著书( 《东方的建筑史研究 》)称赞清远楼采用的建筑技术与手法,世上绝无仅有。恰恰是由于其木构技法的卓越之美,后人称清远楼为“第二个黄鹤楼”。
当地的居民似乎对古城的古建筑早已司空见惯,毕竟天天生活在其中,像我这样受持相机左顾右盼的行人很少。
相关阅读
旅游小贴士